你的位置:分分彩到底是个什么?合法吗 > 新闻动态 > >上海闲话:“猪头三”
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

上海闲话:“猪头三”
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0:32    点击次数:142

上海人把猪叫作“猪猡”。旧时,农村和城镇以家庭养猪为主,圈养与放养相结合。家庭养猪不需太大的投入,也没有太大的利润,农民只是以剩菜残羹、草皮烂叶喂猪,到年底能有一口可供屠宰的猪外,还在于获得猪的粪便、猪圈里的猪榭,在没有化肥的年代,它可是上好的肥料。

图片

▲ 城镇里散养的猪

图片

▲ 上海郊区家庭豢养的猪,运到城市里货卖

在缺衣少食的年代,我国就提倡私人和集体养猪,提倡养猪的口号就是“猪多肥多,肥多粮多,粮多人多”,现在人可能不易理解,实际上就是:养猪多,得到的肥料多,肥料多了,粮食产量也提高了,粮食多了,丰衣足食后人口增长更快了,好像是一个“良性循环”。

图片

▲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“猪多肥多”宣传画

猪吃的弃物,睡的是肮脏不堪的猪圈,猪的形象肮脏,大了还要被人屠宰,所以,上海人常以“猪猡”来骂下贱的人,如“侬只猪猡坯子,连这点小事体也做勿好”。但是也有下贱者以“猪猡”来骂所谓的上等人的,旧上海乞丐很多,三五成群的小瘪三围坐在街上,向路人行乞,偶尔有人向他们扔下几个小钱,大多数人则掩鼻绕道而去,也有个别阔佬当乞丐靠近他时,会训斥道:“奈帮小瘪三,还勿得我死得远一点”,乞丐们讨不到钱还遭训斥,也会成群尾随阔佬之后,嘴中发出“嘘嘘”声,以示驱赶,这种动作就来自农村中驱赶猪猡,上海人称意为“赶猪猡”。民国叶仲钧《上海鳞爪竹枝词》:“鸠形鹄面话罗苏,可恨街头乞丐多。沿路跟随真讨厌,求人反说'赶猪猡’”。

图片

▲ 1914年版《上海指南·沪苏方言纪要》“江北猪猡”

上海人使用比较普遍的訾语有“猪头三”,实际上许多骂人为“猪头三”的人和被人骂为“猪头三”的人也不一定弄得清爽,这个“猪头三”到底是啥意思。以前,上海人的风俗礼节十分繁琐复杂,祭祀之风极盛,一年之中至少要在新年、清明、中元节(七月十五)、十月朝、冬至等节日要祭祖、逢亲人的忌日要祭祖,祭品之多寡视家庭贫富而定,但是必备有三件物,即猪头一只,鸡一羽,鱼一尾,合称“三牲”,三牲中以猪头为首,所以又讲作“猪头三牲”。沪语中“牲”与“生”同音,读如sàn,“猪头三”实际上是“猪头三——牲”的藏尾语,“牲”音同“生”,喻初来上海,对城市生活陌生而笨头笨脑的“阿木林”。1921年版《上海指南·沪苏方言纪要》释:

猪头三,此为詈骂初至沪者之名称。其源盖出于“猪头三牲”一语。呼为“猪头三”者,歇后语则为一“牲”字,“牲”“生”谐声,言初来之人,到处不熟之谓也。

图片

▲ 1914年版《上海指南·沪苏方言纪要》猪头三

这种藏尾语,沪方言中还有不少,如称人家母亲为“骊山老”,就是骊山老——母”之藏尾语,恭贺他人福气好为“天官赐”,则是“天官赐——福”之藏尾语,又有以“原来如”、“落梁老”喻痴呆、痴心、痴头怪脑,它们又是“原来如——此(痴)”、“落梁老——鼠(痴)”的藏尾语。当然,现在不少藏尾语已从上海方言词汇中消失了。

图片

▲ 古代婚礼礼轿上的猪头三,应该是“三日回门”

实际上,由祭祀俗语——“猪头三牲”而蜕变过来的“猪头三”的词义也在发生变化。《吴苏方言纪要》中还讲:“'猪头三’,分引申其义,以为詈人之资,不必尽施之初来之人,殊失'猪头三'之义,近又有'猪头四’之名词,乃'猪头三’上孳生而来,已无独意义矣。'猪头三’一作'者头三’,'者’字起首三笔为'土’字,其土头土脑耳。”可见至迟在1920年,上海俗语中又从“猪头三”“猪头四”、“者头三”等词汇,现在均已消失不用了。

图片

▲ 小菜场的猪头三,上海1979年5月

现在沪语中,“猪头三”不一定用来詈骂初来上海的对城市规矩不熟悉的陌生者,其义举凡可以泛用于指称为人处世另类、脑子不灵光等都可以被叫做“猪头三”。我的这篇文章,就未必人人写得出,也未必人人会赞同我的观点,而俗语又往往被自名清高者所不屑,他们也许会掼把我一句闲话:“这种东西也可以写一篇文章,真有点猪头三,这里的“猪头三”应该如何解释,还是由读者自己去理解了。

作者:薛理勇,编辑:申长存,配图来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以劳动竞赛吹响建设“冲锋号”
下一篇:怎样治胃酸过多?